「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杨荣峰
市政协委员、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党委书记白宓常为居民加装电梯的需求而困扰。
常青花园社区,许多居民楼的建成时间都已超过20年。近年来,一些老年居民上下楼不便,因不好协调各方关系,加装电梯的愿望不能实现。
“一些没有电梯的六、七层老旧住宅楼,居民们安装电梯的呼声非常高。”白宓说,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居民关注的重难点一方面是建筑结构、电梯安装等技术安全问题,也涉及资金、申报及手续办理、电梯维护管理等问题。
“加装电梯的一大难点,是业主费用的分摊问题。”市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曾走访过武汉多个老旧小区,她坦言,许多老旧小区之所以没有成功安装电梯,“难的不是钱,而是费用分摊协商难”。
亢德芝说,一方面,低层业主因为电梯遮光、房屋采光不足导致房屋贬值、电梯使用率低等原因对此略带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垂直电梯建设成本、维护成本高,部分业主对分摊费用支付意愿较低,持观望态度。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迪睿道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明近年一直在调研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针对加装电梯的费用分摊,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陈定方研究出了一套“陈氏公式”,在这个数学模型中,总费用分摊被分为购置及安装电梯费用分摊、电梯入户增加面积费用分摊、各楼层施工费用分摊以及结构设计费用分摊等四项费用,费用分摊得以精确化、科学化。目前,依靠这套数学模型,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宿舍区已完成了17个单元楼的电梯安装。
郑明在调研中还发现,成功加装电梯的案例中,也有不少楼栋的业主对底层住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补贴和补偿,这种方式也值得借鉴。
郑明建议,未来加装电梯可不局限于垂直电梯,可尝试考虑使用楼道式电梯。相比于垂直电梯,楼道式电梯工程施工简便、项目报建简易、对低层用户影响小、建设维护费用也大大降低。
电梯加装成功并非一劳永逸,做好运营管理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长年在社区一线工作的白宓,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有企业在住宅小区推广共享电梯的运营模式,通过轿厢广告收入、光伏发电收益等方式收回成本。然而实际运行中,这种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白宓认为,有必要规范电梯企业准入条件,加强对市场化电梯企业的监管,采取多种方式管控风险。
另一方面,电梯运营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亢德芝介绍,目前全国超年限使用电梯现象普遍存在,预测10年后,全国超限使用的电梯数量将激增,电梯安全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
她认为,应当建立电梯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电子平台。打造具有状态监测、事故报警、救援联动等功能的“智慧电梯”全生命周期系统,用科技手段助力电梯安全;建立电梯维护保养工作标准和考评体系,实行淘汰机制,公布电梯维保企业“红黑榜”,通过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维保品质。“还可参考交通工具保险机制,推进电梯安全保险。”亢德芝建议。
市人大代表、新洲区司法局副局长梅红认为,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出台既有住宅小区增设电梯实施细则,从政策上完善配套措施。
据了解,去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项目清单(第一批)》中指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不再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链接>>>
这些老旧小区这样解决加装电梯难题
青山区武科大青山院区宿舍小区,建成已有20多年。2014年开始,武科大出资一半,牵头加装电梯,到2019年成功加装46部电梯。
汉阳区金龙花园是2003年建成的一个老旧小区。在社区协调下,小区居民代表联合加装意愿强烈的高层住户组成“装电梯小组”,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通过高层住户多出钱、中层住户少出钱,低层住户不出钱的方式,完成电梯安装。
硚口区营房北村小区,建成于1989年,老人占近两成。为了方便居民,社区引进了一家电梯公司,采取由电梯公司免费安装电梯,安装后,居民通过存钱付费使用。
(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